枯荑
成語(Idiom):枯荑(kū tí)
發音(Pronunciation):kū t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田地荒蕪,不再耕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枯”意為枯萎、干燥,而“荑”指莊稼、農作物。枯荑形容田地荒蕪,不再耕種,土地不再肥沃,莊稼不再茂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枯荑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但可以用來形容荒廢的農田、荒蕪的土地或莊稼不茂盛的情況。也可用來比喻某個領域或事物長時間沒有發展或進步,變得蕭條、沉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枯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位名叫周成的農夫,他一直以來都非常勤勞,積極耕種。然而,由于天災人禍的連續發生,周成的農田變得荒蕪,莊稼不再茂盛。由于長時間的荒廢,周成的農田被稱為“枯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農田已經荒廢多年,變成了一片枯荑。
2. 這個行業經歷過幾年的低迷,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片枯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枯荑”與荒廢、干燥的農田形象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片干燥、沒有生機的土地上,沒有莊稼生長,變成了一片荒廢的景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農田、農耕有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豐收”、“播種”、“耕耘”等,可以幫助擴展對枯荑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農田被荒廢了很久,變成了一片枯荑。
2. 初中生:這個行業經歷了幾年的低迷,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片枯荑。
3. 高中生:這個地區的農田荒廢多年,變成了一片枯荑,需要重新進行農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