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丞
基本解釋
亦作“ 五承 ”。1.指 禹 的五位賢佐: 益 、 稷 、 皋陶 、 垂 、 契 。《戰國策·齊策四》:“ 堯 有九佐, 舜 有七友, 禹 有五丞。” 鮑彪 注:“《楚辭》,八師三后外,有 益 、 稷 、 皋陶 、 垂 契 。”
(2).泛指賢臣。 南朝 梁 丘遲 《答舉秀才啟》:“方今八友盈庭,五承在幄。”
成語(Idiom):五丞
發音(Pronunciation):wǔ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職高而無實權,只有虛名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丞是指官職高而無實際權力的官員。五丞的職位相當于官員中的高級職位,但他們沒有真正的權力,只有虛名。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被任命到高級職位,但實際上沒有實權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丞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名義上有高職位,但實際上沒有實權的人。可以在政治、組織管理、職場等場景中使用,用來形容某些官員或職位的虛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丞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官員的職位分為九品官人,其中的五丞是官員中的高級職位,但他們沒有實際的權力。因此,五丞成為了一個貶低官員的稱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丞由兩個部分組成,五和丞。五表示高級,丞表示官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擔任了副總經理的職位,但實際上只是個五丞,沒有實權。
2. 這個部門的主任只是個五丞,真正的決策權都在上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丞這個成語與高職位無實權的官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官員身穿華麗的官服,但手里只拿著一個空的權杖,沒有實際的權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制和官員的職位等級,以及官員的權力和職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任命為班長,但只是個五丞,沒有實際管理班級的權力。
2. 初中生:雖然她是學生會主席,但只是個五丞,對學校的決策沒有實際影響力。
3. 高中生:他在學生組織中擔任了副主席的職位,但實際上只是個五丞,沒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