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色
基本解釋
亦作“ 無媿色 ”。沒有羞慚的表現。《后漢書·郭太傳》:“﹝ 蔡邕 ﹞謂 涿郡 盧植 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無愧色耳。’”《晉書·孫楚傳論》:“ 孫楚 體英絢之姿,超然出類,見知 武子 ,誠無媿色。”《北史·儒林傳下·黎景熙》:“於時倫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唯 季明 獨以貧素居之,而無愧色。”
成語(Idiom):無愧色(wú kuì sè)
發音(Pronunciation):wú kuì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品德無可指責,無愧于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愧色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品德完全無可指責,沒有任何污點或瑕疵。這個成語強調一個人的行為應該是無愧于心的,不僅要符合道德準則,而且要無可挑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愧色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端正,沒有任何可指責之處。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十分恰當,值得稱贊和敬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愧色這個成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趙普的人,他的行為舉止非常正直,品德高尚,深受人們的敬重。他的朋友們經常稱贊他說:“趙普的行為舉止真是無愧色啊!”后來,人們就用“無愧色”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品德完美無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愧色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無”(沒有)、“愧”(慚愧)、“色”(瑕疵)。通過這三個字的組合,表達了一個人的行為、品德沒有任何可指責之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無愧色,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2. 她的勤奮工作和誠實守信的品質使她成為公司里的無愧色員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無愧色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行為和品德好像一塊潔白無瑕的布料,沒有任何污點或瑕疵,完全無愧于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無愧色相關的成語,如“無可挑剔”、“無懈可擊”等,以擴展詞匯量并加深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品德非常好,每天都做好事,真是無愧色的好孩子。
2. 初中生:老師常常舉他為榜樣,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優秀,品德也無愧色。
3. 高中生:他在班級里是個有責任心的學生,每次都認真完成作業,真是無愧色的學生。
4. 大學生:他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人,展現出無愧色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