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ān fēng shí qiān ㄙㄢ ㄈㄥ ㄕㄧˊ ㄑㄧㄢ三風十愆(三風十愆)
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游、畋;亂風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書·伊訓》:“敢有恆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恆于游、畋,時謂淫風;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 宋 蘇軾 《驪山》詩:“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 驪山 可亡國。”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三風十愆
成語(Idiom):三風十愆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ēng shí q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種不良風氣和十種錯誤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三風(sān fēng)指的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享樂主義,是指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風氣。
十愆(shí qiān)指的是貪污腐敗、懶政怠政、徇私舞弊、虛報冒領、買官賣官、貪圖享樂、違法亂紀、生活腐化、追名逐利、奢侈浪費,是指在個人行為中存在的錯誤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風十愆常用于批評官員、領導或個人行為不端的情況下,用來形容不良風氣和錯誤行為的嚴重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子罕第十二》中記載了子罕的故事。子罕是孔子的學生,他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子有三思而后行。先思言而后行,多言多敗。先思義而后行,多義多濫。先思利而后行,多利多短。”后來,人們將孔子的教誨延伸為三風十愆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風十愆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三風表示不良風氣,十愆表示錯誤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陷入了三風十愆的漩渦中,最終被黨紀政紀處分。
2. 他的行為違背了三風十愆的原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風十愆分為兩部分記憶,先記住三風的含義和三個字的讀音,再記住十愆的含義和四個字的讀音,分開記憶可以幫助記憶更加清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和故事,可以進一步學習《論語》和其他古代經典著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老師說,不做三風十愆的事情,才能做一個好孩子。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同學因為犯了三風十愆,被老師批評了。
3. 高中生:現在社會上存在著不少三風十愆的現象,我們應該積極改正。
4. 大學生:學生會的干部們要自覺遵守三風十愆的要求,做出合格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