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疏
基本解釋
整理記錄。 宋 蘇軾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以此尤不可與深中而多數者處。”
成語(Idiom):記疏
發音(Pronunciation):jì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記憶力好,不容易忘記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的記憶力好,能夠牢記事物,不容易忘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記憶力強,不容易忘記事物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李廣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漢朝時期,李廣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但他卻記不住軍令,總是容易忘記。李廣的部下曾對他說:“將軍,您的記憶力好像有些問題。”李廣聽后十分憤怒,他回答說:“我是有意記疏,這樣我才能更加專注于戰斗!”后來,人們就用“記疏”來形容一個人記憶力好,不容易忘記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記疏能力讓他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2. 她的記疏能力很強,從小學到大學,她都沒有忘記過任何一個老師的名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大腦中有一個記憶宮殿,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是他卻能夠記住每一個細節。這個人就是一個記疏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記憶力相關的成語,如“過目成誦”、“銘記于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是一個記疏的人,我從來不會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
2. 初中生:我是一個記疏的人,我可以牢記每一個單詞的意思。
3. 高中生:我是一個記疏的人,我從來不會忘記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過程。
4. 大學生:我是一個記疏的人,我可以記住每一個教授的講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