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龍節
基本解釋
宋 時 池州 以夏歷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分龍節”。其時常降大雨。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風俗》:“ 池州 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雨則多大水。”
成語(Idiom):分龍節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lóng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分開兩個原本緊密結合的事物或關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龍節源自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故事,講述了一只龍被分成兩半的故事。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原本緊密結合的事物或關系被分開,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夫妻分居、親友離散、國家分裂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只巨大的龍,身長數千里,它保護著人們的生活和財富。一天,一個惡人想要控制龍的力量,他用劍將龍劈成兩半。從此,龍分為兩部分,不再具備完整的力量。這個故事成為了“分龍節”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龍節的結構是“動詞+名詞+名詞”,其中動詞為“分”,名詞為“龍”,節為后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離婚導致了一場分龍節,原本幸福的家庭被分裂了。
2. 這場戰爭讓這個國家遭受了嚴重的分龍節,人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分龍節”與分開兩個事物或關系的情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條巨龍被劍劈成兩半,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完整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分庭抗禮”、“分道揚鑣”等來擴展對分龍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好朋友搬家了,我們之間的友誼也像分龍節一樣被分開了。
2. 初中生:這個國家的統一是我們維護的,我們不能讓分龍節再次發生。
3. 高中生: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分龍節的故事,這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