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檢
基本解釋
指合乎禮儀的品行。《新唐書·逆臣傳下·喬琳》:“﹝ 喬琳 ﹞性誕蕩無禮檢。”
成語(Idiom):禮檢
發音(Pronunciation):lǐ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謙遜,檢點言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檢是由“禮”和“檢”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指的是禮貌、謙遜的表現,而“檢”則表示檢點、約束。整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在言行舉止上保持禮貌并自我約束,以展示出謙遜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檢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得體、有禮貌、謙遜,尤其在社交場合中。它也可以用來提醒他人在特定情況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一書中。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禮儀和謙遜的表現,因此有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檢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舉止得體,言談舉止都很禮檢。
2.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禮檢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檢”這個詞與禮貌和檢點這兩個詞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保持禮貌和檢點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貌和謙遜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禮尚往來”、“謙虛謹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在學校里,老師教導我們要時刻保持禮檢的態度。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學生代表,我要在校園里展示出禮檢的言行舉止。
3. 高中生(16-18歲):參加畢業典禮時,我們要表現出禮檢的形象,以展示我們的謙遜和禮貌。
4. 大學生(19-22歲):社交活動中,我們要注意言行,保持禮檢的態度,以贏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