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蒙
基本解釋
[釋義]
(動)舊時指教少年、兒童開始識字讀書。
[構成]
并列式:發+蒙
近義詞
反義詞
詳細解釋
◎ 發蒙 fāmēng
[get confused;get into a muddle] [口]∶糊涂,不清楚
◎ 發蒙 fāméng
[teach a child to read and write;teach a child his ABC] 啟發蒙昧,后也指教兒童、少年開始識字讀書
(1).啟發蒙昧。《易·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 孔穎達 疏:“以能發去其蒙也。” 漢 枚乘 《七發》:“發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唐 劉長卿 《禪智寺上方懷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創》詩:“飛錫今何在,蒼生待發蒙。” 清 許汝霖 《贈湯宗伯潛庵先生》詩:“拜獻忝后塵,發蒙仰先覺。”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昨始得《右文説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測》一本,入夜循覽,砉然發蒙。”
(2).謂開始學習識字讀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 段維 ﹞年及強仕,殊不知書;一旦自悟其非,聞 中條山 書生淵藪,因往請益。眾以年長猶未發蒙,不與授經。”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五:“或謂童稚發蒙之師,不必妙選,然先入者為之主,亦豈宜闊略世故。” 鄒韜奮 《經歷》附錄:“我六歲的時候,由父親自己為我‘發蒙’,讀的是《三字經》。”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我在發蒙兩三年以后,先生便要教我作對子。”
(3).揭開蒙蓋物。喻輕而易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 青 ,而説丞相下之,如發蒙耳。”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如蒙巾,發之甚易。”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戰》:“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方且以聘盟為陰謀,借和約為兵刃,迨至精華銷竭,已成枯臘,則舉之如發蒙耳。”
糊涂;弄不清楚。如:這事兒弄得我發蒙了。
使盲人眼睛復明。喻啟發蒙昧;開拓眼界。《禮記·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將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王逸 注:“冀幸 懷王 開其矇惑之心。”《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丙寅所上便宜三事,朕親自覽讀,反覆數周,心開目明,曠然發矇。” 李賢 注:“ 韋昭 注《國語》曰:‘有眸子而無見曰矇。’” 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閒者北游,喜歡無量。登 芒 濟 河 ,曠若發矇。” 清 方苞 《讀<尚書>又記》:“自 歐陽氏 辨其妄,郡儒昭然若發矇矣。”參見“ 發蒙 ”。
成語(Idiom):發蒙
發音(Pronunciation):fā m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孩子剛開始學習時的初步啟蒙階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蒙是指孩子剛開始接觸知識,開始學習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孩子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也是孩子認識世界和學習知識的起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自己或他人剛開始學習某種知識或技能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蒙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中,被用來形容孩子學習讀書的過程。后來逐漸擴展為形容學習、啟蒙的過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蒙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發”,賓語是“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孩子剛開始上學,還處于發蒙階段。
2. 這個課程適合發蒙階段的學生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蒙”與孩子學習的過程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孩子剛開始學習的場景,將這個過程與“發蒙”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兒童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教育的啟蒙階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在發蒙階段,他們正在學習認字和認數字。
2. 初中生剛開始學習英語,還處于發蒙階段,他們正在學習基礎的詞匯和語法知識。
3. 大學生剛接觸專業課程,還處于發蒙階段,他們正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