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公鼎
成語(Idiom):負公鼎 (fù gōng dǐng)
發音(Pronunciation):fù gōng dǐ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背負沉重的責任或擔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公鼎是由“負”、“公”和“鼎”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負”表示背負、承擔;“公”指的是官職或公共事務;“鼎”是古代用來烹飪和祭祀的三足大鍋。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承擔了沉重的責任或擔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肩負重任、承擔重壓,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或組織承擔重大任務或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負公鼎的故事。在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項羽曾經承諾將國家的重要職位和財富分給他的部下。有一次,項羽將一個非常重的鼎放在地上,要求他的部下都試著背起鼎來。只有一個叫韓信的將領成功地背起了鼎,其他人都失敗了。項羽因此承認韓信的能力,任命他為重要職位,并將財富分給他。從此,人們用“負公鼎”來形容一個人承擔重任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能夠負公鼎的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勇往直前。
2. 這個團隊肩負著完成這個項目的重任,他們真的是負公鼎的人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負公鼎”與背負沉重的責任或擔子的形象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背著一個巨大的鼎,象征著他肩負著沉重的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責任、擔子相關的成語,例如“肩負重任”、“擔重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們背負負公鼎的責任去完成作業。
2. 初中生:作為班長,我時刻肩負著負公鼎的擔子,要為班級的事情負責任。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會主席,我要負公鼎的責任,為同學們爭取更多的權益。
4. 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每個人都要負公鼎,共同完成活動的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