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用
基本解釋
謂用禮儀約束。《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 裴松之 注引《亮集》:“昔 成都 初定,議者以為 來敏 亂羣,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
成語(Idiom):禮尚往來 (lǐ shàng wǎng lái)
發音(Pronunciation):lǐ shàng wǎng l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待別人應該以禮相待,互相交往應該互相尊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尚往來是由“禮”和“往來”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當我們受到別人的禮遇或好處時,應該以同樣的禮貌和好處回報對方。這個成語強調了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幫助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尚往來常用于形容人們在互相交往中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回報的情景。比如,當我們收到別人的禮物或好意時,我們應該及時回報,不辜負對方的期望。此外,禮尚往來也可以用于提醒人們在社交場合中要注重禮貌和待人有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做孔子的偉大思想家,他的學生們非常敬重他,經常送他禮物。孔子非常重視禮儀,他總是以同樣的禮物回贈學生們,以示對他們的尊重和感激。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成為了禮尚往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尚往來由兩個詞語組成,其中“禮”表示禮儀,尊重;“往來”表示互相交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商業交易中,雙方都要遵守禮尚往來的原則。
2. 他對別人總是非常友善,這是他一貫的禮尚往來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尚往來”與“禮貌”和“回報”這兩個詞聯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想象自己在收到禮物時,以同樣的禮貌和回報方式回應對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禮儀和社交禮節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禮儀的知識,如如何拜訪客人、如何在公共場合表現得體等。這些知識將有助于提升你的社交技巧和人際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學會了禮尚往來,所以當我生日時,我也會給我的朋友們送禮物。
2. 初中生:在班級活動中,我們要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互相尊重和幫助。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會的一員,我要以身作則,帶頭遵守禮尚往來的原則,為同學們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