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
成語(Idiom):越俎(yuè zǔ)
發音(Pronunciation):yuè z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越過祭壇。比喻不守規矩,冒犯權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越俎源自《尚書·周書·洪范》中的記載:“俎豆之事,或踰其宜。”一般來說,古代祭祀時,俎是放置祭品的祭壇,而豆是指放置祭品的容器。越俎指的是祭祀時不守規矩,越過祭壇去做事。引申為不守規矩,冒犯權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不守規矩,冒犯權威的行為。常用于批評或警示他人不要越雷池一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說,古代有一位叫孔父的人,他在祭祀時不守規矩,越過祭壇去做事。因此,他被人們批評為越俎之人。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不守規矩,冒犯權威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越俎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越”是動詞,表示越過、超越的意思;“俎”是名詞,指祭祀時放置祭品的祭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越俎自用,決策不經過集體討論。
2. 這種行為是越俎代庖,不尊重上級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越俎”拆分為兩個詞語來記憶,其中“越”可以聯想到越過、超越的意思,而“俎”可以聯想到祭壇。將這兩個意思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越過祭壇,不守規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越俎”相關的成語,如“越俎代庖”、“越雷池一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越俎自用,不聽老師的話。
2. 初中生:他的行為越俎代庖,不尊重學校的規章制度。
3. 高中生:政府部門的決策應該經過集體討論,不能越俎自用。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不能越俎代庖,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