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遁
成語(Idiom):冒頓
發音(Pronunciation):mào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行動迅速,逃避得很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冒頓原是外蒙古語中的詞匯,意為“逃亡”或“逃跑”。在漢語中,冒頓多用來形容人逃避得很快,行動迅速而又迅速消失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冒頓常用于形容人在關鍵時刻逃避或逃跑,也可用于形容人的行動迅速而又神秘莫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冒頓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戲曲《西華山》中。故事中,西華山的山神被人類侵擾,決定下凡尋找有緣人傳授武藝,以保護山林。然而,山神一出現就被人們發現,于是他決定迅速逃離,不再公開示人。從此,冒頓成為了形容人行動迅速、逃避得很快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冒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警察的追捕下,小偷冒頓逃離了現場。
2. 他聽到有人走進來,冒頓地躲進了角落。
3. 面對危險,他冒頓逃走,留下了伙伴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冒頓的發音與“毛頓”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或危險時,像毛發般快速地逃離現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冒頓相關的成語,如“冒頓不及”、“冒頓出逃”等,加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突然發現我們在上課時在偷看手機,我們冒頓地把手機藏起來了。
2. 初中生:考試時看到難題,我冒頓地把答案寫在紙上。
3. 高中生:老師突然來到教室門口,同學們冒頓地關掉了手機并裝作認真聽講的樣子。
4. 大學生:聽到父母來了,我冒頓地把書包里的零食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