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
基本解釋
(1).《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五五相乘為二十五, 漢 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遭離母憂,五五斷仁。”
(2).二十五。《鹖冠子·度萬》:“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 陸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老臣慺慺,愿國家同祚於 軒轅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為伊邑。”此謂 黃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為行列。《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艷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上飛 衡 陽 ,下宿 沅 漢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晉書·天文志中》:“凡降人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又云,如人叉手相向。”
(4).謂以五人為伍,猶如古代軍隊編制。《魏書·高佑傳》:“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初雖似煩碎,后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成語(Idiom):五五
發音(Pronunciation):wǔ w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的數量相等或比例相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五是一個表示數量相等或比例相當的成語。其中的“五”代表數字5,表示數量的一種平均分配;而“五”又與“伍”諧音,表示眾多或很多的意思。所以,“五五”表示事物的數量相等或比例相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數量相等或比例相當的情況,例如:五五分工、五五開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五五”的具體故事起源尚不明確,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的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五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相同的數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活動的獎品五五分給每個參與者。
2. 他們五五分工,共同完成了這個項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五”與“伍伍”諧音,將其與數量相等或比例相當的情況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數量相關的成語,例如“三三兩兩”、“四分五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們五五分成小組,一起完成游戲。
2. 小學生:老師把糖果五五分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樣多。
3. 初中生:我們班五五分工,分別負責不同的課堂活動。
4. 高中生:在志愿者活動中,我們五五開,一起承擔責任。
5. 大學生:同學們五五分組,合作完成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