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
基本解釋
參與叛逆。 清 魏源 《陜西按察使贈布政使嚴公神道碑銘》:“以其間縛悍 回 於 華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寬脅從,曰:‘吾但治從逆,不治從教。’”
成語(Idiom):從逆(cóng nì)
發音(Pronunciation):cóng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背正道,背離正常的行為或思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從逆是一個描述行為或思想背離正常或正道的成語。它指的是違背倫理道德、背離社會規范或違反正常邏輯的行為或思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從逆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行為或思想與大多數人的理念相悖。它可以用來批評或警示那些違背道德或社會規范的行為或思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令尹子文的官員。他因為在政治上持有異議,被當時的國君所不容,最終被迫逃亡到了魯國。在魯國,令尹子文被國君接納,并成為了重要的官員。楚國國君得知后非常憤怒,派人前往魯國將令尹子文抓回。令尹子文得知消息后,決定自盡以避免被抓回楚國。在他自盡的時候,他留下了一篇遺書,其中寫道:“逆哉,逆哉,從逆之人也!”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衍生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從逆屬于四字成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違背了道德準則,可以說是從逆的。
2. 這個組織的思想觀念與社會主流觀點背離,被認為是從逆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一條道路上行走,但他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這樣就背離了正常的行為或思想。將這個形象與從逆這個成語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學習從逆這個成語,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故事或歷史事件來了解更多關于背離正常的行為或思想的案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在考試中作弊,這是從逆的行為。
2. 初中生:他們拒絕參加學校的集會,被認為是從逆的。
3. 高中生:他們違反了家長的規定,這是從逆的行為。
4. 大學生:他們抵制了不公正的政策,被視為從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