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
基本解釋
◎ 出山 chūshān
(1) [come out from the mountains]∶到山外去
(2) [come out to be an official]∶舊指隱士出任官職。借指出來主持某種事務或擔任某種職務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退居之后重新出來擔任) leave retirement and take a government post; become an official
詳細解釋
(1). 晉 謝安 神識沉敏,少有重名,高臥 東山 ,屢辟不出。及 桓溫 請為司馬,始出仕治事,終為朝廷重臣。見《晉書·謝安傳》。后以“出山”比喻出仕或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事情。 宋 陳與義 《出山道中》詩:“避地時忽忽,出山意悠悠。”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現任大臣子弟登第》:“ 文毅 即以是年冬出山再相矣。”《老殘游記》第四回:“承兩位過愛,兄弟總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無出山之志,將來如要出山,再為奉懇。” 巴金 《滅亡》:“然而親戚朋友中有許多人覺得他有非常之才,不出山濟世,未免可惜,也曾勸他出來做一點事。”
(2).謂在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 唐 崔峒 《送真上人還蘭若》詩:“出山逢亂世,乞食覺人稀。”《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 李清 ﹞方才想起:‘臨出山時,仙長傳授我的偈語,第二句道“聽簡而問”。’”
(3).冒出新山。由于部分地殼隆起或火山爆發而造成。
成語(Idiom):出山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離開山林,進入社會活動;指人從隱居狀態中走出來,重新投入社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山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源自于佛家修行的概念。佛家修行者常常選擇隱居在山中,遠離塵世的紛擾。而出山則表示修行者結束了隱居生活,重新回到世俗社會。在現代社會中,出山往往用來形容某人從隱居、退休或長時間專注于某一領域后,重新投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山常用于描述退休人員、專業人士或學者等在退休或長時間專注于某一領域后,重新參與社會活動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重新投身工作、政治、文化等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篇中。莊子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位隱士居住在山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有一天,有人來找他尋求幫助,他最初拒絕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意識到自己不能一直隱居,于是決定出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出”是動詞,意為離開、走出;“山”是名詞,指山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退休后又出山了,繼續為社會做貢獻。
2. 這位著名學者曾在學術界隱居多年,如今又出山了,開始發表新的研究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佛家修行的概念相聯系,將出山與從隱居狀態走出來、重新參與社會活動的意義聯系起來。此外,可以聯想出山與山林之間的關系,山林代表隱居狀態,出山則表示離開山林,重新投入社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出山相關的成語,如“入世”、“出世”等,以豐富對此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這位老師退休了很多年,最近又出山了,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有趣的課。
2. 初中生(14歲):他在大學教書退休后,出山參與了社區的志愿者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
3. 高中生(17歲):這位知名科學家曾在研究中心隱居多年,最近又出山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