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佗
成語(Idiom):靡佗(mí tuó)
發音(Pronunciation):mí t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放蕩、不檢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靡佗是由靡(放蕩)和佗(不檢點)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形容人放蕩不檢點,不守道德規范,行為不端正,舉止不得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不端正,不守規矩,不遵循道德準則的情況,用于批評或諷刺他人的不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靡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記載了魯莊公對于一位名叫靡佗的人的評價。據說,靡佗是魯國的一個官員,他的行為放蕩不檢,不遵守規矩,舉止不得體,因此被魯莊公用“靡佗”這個成語來形容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靡佗由兩個漢字組成,靡(mí)和佗(tu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真是靡佗,一點都不守規矩。
2. 這個人靡佗的舉止讓人很不喜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放蕩不檢點的行為,舉止不得體,然后將這個形象與靡佗這個成語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靡靡之音、靡費心機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太靡佗了,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班里有一個同學總是不守規矩,舉止很靡佗。
3. 高中生:她的行為放蕩不檢點,完全是一個靡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