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
基本解釋
(1).打擊樂器。舞蹈時用。在一個帶長柄的鐵圈上蒙以羊皮或驢皮,飾以彩畫,柄上綴十馀小鐵環,用細長鼓槌敲擊,即發出咚咚錚錚的聲響。參閱 清 王夫之 《雜物贊》、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太平鼓》。
(2).民間舞蹈。表演時一邊擊太平鼓,一邊舞蹈或演唱。按 唐 張祜 《周員外出雙舞柘枝妓》詩云:“畫鼓拖環錦臂攘,小娥雙換舞衣裳。”是 唐 時已有此類舞蹈。 宋 代民間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斷”, 政和 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間改名曰:“太平鼓”。 明 清 時民俗,春節期間,使兒童撾鼓跳舞,歌“太平年”,為迎年之樂,亦名“太平鼓”,為古代臘鼓逐疫之遺風。現流行于 河北 、 東北 、 內蒙 東部等地農村的民間曲藝“太平鼓”也叫“單鼓”、“羊皮鼓”。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燈市》、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太平鼓》。
成語(Idiom):太平鼓(tài píng gǔ)
發音(Pronunciation):tài píng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太平盛世,社會安定和諧的局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太平鼓是由“太平”和“鼓”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太平指的是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態,鼓是指擊鼓。太平鼓表示社會安定、和諧的盛世景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太平鼓常用于形容社會安定、和諧的局面,也可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隊的和睦相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太平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鼓樂文化。在中國古代,鼓樂被用來傳遞重要信息、慶祝勝利和祈求太平。太平鼓這個成語則是將太平和鼓結合起來,形象地表達了和諧安定的社會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太平鼓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名詞組成,形式為“太平 + 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太平鼓。
2. 團隊成員之間相處融洽,形成了一個太平鼓的工作環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太平鼓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社會和諧安定的場景,人們圍繞著一個巨大的鼓擊打,形成了太平鼓的景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鼓樂文化,以及其他形容社會安定和諧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同學關系很好,每天都是太平鼓的學習氛圍。
2. 初中生:我希望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太平鼓的社會,沒有戰爭和沖突。
3. 高中生:只有建立一個太平鼓的社會,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享受幸福生活。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為實現社會的太平鼓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