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讓
成語(Idiom):逃讓(táo ràng)
發音(Pronunciation):táo r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遇到困難或危險時,采取逃避或退讓的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逃讓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分別是“逃”和“讓”。逃指逃避,退避;讓指讓步,退讓。逃讓在一起使用,表示遇到困難或危險時,選擇逃避或退讓的態度。這個成語強調了在面對困境時,逃避和退讓是一種消極的選擇,而不是積極應對問題的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逃讓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或危險時,選擇逃避或退讓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勇氣和決心面對問題的人,也可以用來鼓勵人們勇往直前,積極應對困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逃讓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相傳,唐代宰相魏征曾經有一次參加宴會,他被一位朋友邀請去當地游玩。魏征本來想拒絕,但他知道這位朋友是個權貴,不好得罪,于是只好答應。在游玩的途中,魏征突然看到一條蛇,嚇得他臉色大變,連忙逃離現場。這件事傳揚開來后,人們就用“逃讓”來形容那些在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或退讓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逃讓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逃”,賓語是“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挑戰時總是逃讓,從來沒有勇氣去面對。
2. 不要逃讓困難,要勇敢地迎接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逃讓”兩個字分開來記憶。逃字可以聯想到逃跑,讓字可以聯想到讓步。通過聯想這兩個字的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逃讓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逃讓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逃之夭夭,其修遠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逃讓,要勇敢面對。
初中生:他在考試中碰到了一道難題,但他沒有逃讓,而是努力解答。
高中生:在面對人生的選擇時,我們不能逃讓,要積極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