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
基本解釋
掩飾過錯?!?a href="/r_ci_58d1eed5454391b69e018cee266e33d7/" target="_blank">漢書·楊惲傳》:“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雖才足飾非,言足文過,專威若 趙高 ,擅朝如 董卓 ,未有不身膏剡鋒,家靡湯火者也?!?宋 王明清 《揮麈后錄》卷三:“ 王荊公 之文過執拗,世所共知?!?冰心 《往事(二)》七:“偶然拿起筆來,不知是吊慰她,還是為自己文過,寫了幾行?!?/p>
成語(Idiom):文過(wén guò)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g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文過指的是在學習或寫作中,過于追求華麗的辭藻和堆砌文字,而忽視了內容的實質和內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過成語源于《宋史·文苑傳》中的記載。文過一詞中的“文”指的是文章、文辭,而“過”則是指過失、錯誤。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追求華麗辭藻而忽視內容的行為。它提醒人們在寫作和學習中應注重內容的真實和實質,而不是空洞的形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過常用于批評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實質的人或事物。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領域中,可以用來警示人們不要只關注華麗的辭藻,而忽視了內容的重要性。此外,文過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追求表面功夫而忽略內在品質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過成語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據《宋史·文苑傳》記載,宋代文學家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一文中,批評了當時不少文人只注重華麗的辭藻和文字的堆砌,而忽視了內容的實質。這段文字中的“文過”一詞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以形容這種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過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文”和“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充滿了華麗的辭藻,但卻缺乏實質,完全是個文過而不及的例子。
2.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要避免陷入文過的泥潭,要注重內容的真實和實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文過這個成語:
1. 關聯記憶法:將“文過”與追求華麗辭藻而忽視實質的行為關聯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場景,幫助記憶。
2. 造句記憶法:構造一些與文過相關的句子,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有關成語的知識,可以了解其他與寫作和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文不對題”、“文人相輕”等。此外,也可以閱讀一些經典文學作品,了解其中的成語和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里有很多華麗的辭藻,但沒有內容,完全是個文過而不及的例子。
2. 初中生:在寫作時,我們要避免文過的情況,要注重內容的真實和實質。
3. 高中生: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不能只追求華麗的辭藻,而忽視了內容的重要性,否則就是文過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