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基本解釋
◎ 方志 fāngzhì
[local chronicles;local records]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制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英文翻譯
1.local records; local chronicles
詳細解釋
見“ 方志 ”。
(1).亦作“ 方誌 ”。記錄四方風俗、物產、輿地以及故事傳說等的簿冊。《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 鄭玄 注:“説四方所識久遠之事以告王。”《后漢書·西域傳論》:“至於佛道神化,興自 身毒 ,而二 漢 方志莫有稱焉。”《文選·左思<吳都賦>》:“方志所辨,中州所羨。” 張銑 注:“方志謂四方物土所記録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汝水》:“余以 永平 中,蒙除 魯陽 太守,會上臺下列山川圖,以方誌參差,遂令尋其源流。”
(2).詳細記載一地的地理、沿革、風俗、教育、物產、人物、名勝、古跡以及詩文、著作等的史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豐富,為研究歷史,特別是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全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收錄我國歷代方志八千二百馀種,每種注明卷數、版本、纂修者及藏書單位,可參閱。
成語(Idiom):方志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方志是指古代地方志書的簡稱,也用來形容詳細記錄事物的情況和變化的書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志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文獻形式,記錄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方方面面的情況。方志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風俗等方面的信息,對于研究地方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志一詞常用于學術研究、歷史文化領域,用來描述詳細記錄地方情況的書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的方志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漢朝政府為了了解各地的情況,命令地方官員編寫地方志書,以便掌握各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方志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獻形式,并成為研究中國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編寫了一部詳細的方志,記錄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
2. 這本方志是研究這個地方的重要參考資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方志這個詞語:
1. 將方志分解為兩個部分,方和志。方可以聯想到方形,表示詳細和全面;志可以聯想到記錄和記載。
2. 將方志與地方志書聯系起來,地方志書是方志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幫助記憶方志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方志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地方志書,了解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方志編寫方法和內容。同時,你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地方文化的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方志中讀到了很多關于我們家鄉的有趣故事。
2.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關于我們家鄉歷史的方志,我正在收集資料。
3. 高中生:我正在研究一本明代的方志,對于了解當時社會非常有幫助。
4. 大學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地方志學,我希望能夠編寫一本全面的方志來記錄我們家鄉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