呫嚅
成語(Idiom):呫嚅
發音(Pronunciation):tī s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含糊不清、結巴、遲疑不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呫嚅形容人在說話時表達不清楚,常常結巴或遲疑不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語言不流利或不連貫,給人一種猶豫不決的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呫嚅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一個人在說話時結巴或遲疑不決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重要決策時猶豫不決或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緊張或害怕的情況下說話不流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有兩位賢臣,分別是管仲和鮑叔牙。有一次,齊襄公問管仲:“如何處置鮑叔牙?”管仲當時猶豫了一下,說:“呫嚅,吾未及思之?!币馑际撬€沒有想好怎么處置鮑叔牙。從此以后,人們就用“呫嚅”來形容說話遲疑不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呫嚅是一個動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說話時結巴或遲疑不決的情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試時呫嚅了很久才說出自己的優勢。
2. 她心里有很多話想說,但總是呫嚅著不敢開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呫嚅”與“結巴”、“遲疑”等詞語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呫嚅,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可以學習,如“吞吞吐吐”、“口吃舌絆”等,它們都形容了一個人在說話時不流利或遲疑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上呫嚅了很久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她在演講比賽中呫嚅了一下,但最終還是成功地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他在面試時呫嚅了一會兒,但最終還是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4. 大學生:她在演講比賽中完全沒有呫嚅,流利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