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仗
基本解釋
◎ 儀仗 yízhàng
[flags,weapons,etc.;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指護衛所持的旗幟、傘、扇、武器等
英文翻譯
1.flags, weapons, etc.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詳細解釋
(1).指用于儀衛或賽會的武器、旗幟、傘、扇等。《晉書·五行志上》:“ 王敦 在 武昌 ,鈴下儀仗生華如蓮華,五六日而萎落。”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皇太子納妃》:“皇太子納妃,鹵部儀仗,宴樂儀衛。妃乘厭翟車,車上設紫色團蓋……四馬駕之。”《三國演義》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驕橫,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馬彪》:“少無賴,嘗衝突 固原 提督儀仗,提督命杖於轅門。”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
(2).指游行隊伍前列所舉的旗幟、標志等。
成語(Idiom):儀仗
發音(Pronunciation):yí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隨行的儀仗隊伍,也用來比喻隨行的人或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仗是指隨行的儀仗隊伍,通常由禁衛軍或官員的護衛隊組成。成語“儀仗”引申為隨行的人或物,表示在重要場合或重要人物身邊的陪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在重要場合或重要人物身邊的陪伴,強調其地位或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淮陰侯劉邦在戰爭中被圍困,他的妻子呂雉帶著儀仗和護衛軍前來救援。當時敵軍以為是劉邦本人到來,因而退卻。由此,形成了成語“儀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際會議上,總理的身邊總是有一大群儀仗。
2. 這位著名演員的每次公開亮相都有儀仗隊伍護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儀仗”和“隨行”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聯想圖像。例如,想象自己是一位重要人物,在行進的路上有一群華麗的儀仗隊伍隨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儀仗相關的成語,例如“儀態萬方”、“儀表堂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參加了學校的開學典禮,看到了校長身邊的儀仗隊伍。
2. 初中生:在領導來訪時,學校組織了一支儀仗隊歡迎。
3. 高中生:聽說明天要有重要嘉賓來學校,我想去參加,看看身邊是否有儀仗隊伍。
4. 大學生: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看到了校長身邊的儀仗隊,感覺非常莊重。
5. 成年人:在國際會議上,總理的身邊總是有一大群儀仗,彰顯了國家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