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庇
基本解釋
亦作“ 託芘 ”。1.謂靠樹木庇蔭。 宋 強至 《橫溪回道中作》詩:“冒暑走山曲,敝蓋無文陰;託庇何局促,因思古賢宰。”
(2).比喻依賴他人或某種力量庇護。 宋 鄭剛中 《別方安托書》之二:“託芘之久,語離之遽,懷此高誼,雖言何安。” 明 范景文 《與友書》:“且聞龍門日峻,辱在知契,誼當相體,即託庇實宏,而門外自遠。”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第三,請看《申報》的第一次報告罷:‘我軍為尊重條約,下令不得沖過租界,否則託庇租界之敵,昨晚當可一總解決。’”
成語(Idiom):讬庇(tuō b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tuō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寄托庇護,依靠他人提供保護和庇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庇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由兩個字組成。讬的意思是寄托、寄存,庇的意思是庇護、保護。讬庇的意思是寄托庇護,依靠他人提供保護和庇護。它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和庇護,使他能夠安全度過困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庇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和庇護。例如,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他可以說自己讬庇于他的朋友,表示他依靠朋友的幫助才能度過難關(guān)。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的襄公被晉國的獻公圍困,陷入了困境。襄公派人去向晉國求援,晉國的國君獻公得知后,派兵解救了襄公,使他得以安全返回齊國。襄公回到齊國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說自己能夠平安回國,完全是讬庇于晉國的獻公。從此,讬庇成為了形容得到他人庇護的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讬”是動詞,意為寄托、寄存;“庇”是動詞,意為庇護、保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讬庇了我。
2. 我讬庇于他的智慧和經(jīng)驗,得以順利完成這個項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來記憶讬庇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困境中,而身邊有一個大樹庇護自己,這樣就能形象地理解讬庇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庇護、幫助相關(guān)的成語來擴展對讬庇的理解,例如庇佑、庇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習知識的讬庇。
2. 初中生: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互相讬庇,共同度過困難。
3. 高中生:在大學里,同學們可以互相讬庇,共同成長。
4. 大學生:在職場中,我們需要讬庇于領(lǐng)導和同事的幫助,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