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強本弱枝 (qiáng běn ruò zhī)
發(fā)音(Pronunciation):qiáng běn ruò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強者為本,弱者為枝,強者得到的資源和權力多,而弱者則處于被剝奪和被壓迫的狀態(tài)。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中的“強本”指的是強者,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權力;“弱枝”指的是弱者,缺乏資源和權力。成語表達了強者利用自身優(yōu)勢壓迫和剝奪弱者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描述社會中強者剝奪和壓迫弱者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指責某些人或組織以強權壓迫弱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中。莊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國君,他對待弱小的諸侯國非常殘酷,經常剝奪他們的權力和資源。這個成語就是形容莊公以強權欺壓弱小國家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強本”和“弱枝”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公司總是以強本弱枝的方式對待員工,讓人感到不公平。
2. 強本弱枝的現(xiàn)象在社會中屢見不鮮,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不公平的態(tài)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棵樹,強者是樹干,弱者是樹枝,強者支配著弱者,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社會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探討如何保護弱者權益,促進社會公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小明不喜歡在游戲中以強本弱枝的方式對待其他小朋友。
2. 初中生(14歲):老師教育我們要避免以強本弱枝的態(tài)度對待同學,要保持友善和公平。
3. 高中生(17歲):學校應該加強對欺凌行為的打擊,不允許以強本弱枝的方式對待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