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
基本解釋
(1).多石而不可耕之地。亦喻無用之物。《左傳·哀公十一年》:“得志於 齊 ,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唐 寒山 《詩》之六六:“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清 薛福成 《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得之則曰猶獲石田,失之則曰不勤遠略。” 梁啟超 《論生利分利》:“顧同一土地也,在野蠻民族之手,則為石田;在文明民族之手,則為奇貨。”
(2).貧瘠的田地。 宋 秦觀 《次韻子由題蜀井》:“ 蜀 岡精氣滀多年,故有清泉發石田。” 元 王逢 《贈龍虎山人鄭良楚》詩之二:“石田歲稔茅屋好,種菊乞詩 虞翰林 。”《剪燈新話·天臺訪隱錄》:“有居民四五十家,衣冠古樸,氣質淳厚,石田茅屋,竹戶荊扉,犬吠雞鳴,桑麻掩映,儼然一村落地。”
(3).指石硯。 清 鈕琇 《觚賸·石言》:“ 石戶 之封可守,石田之穫不虛;傳子孫而無累,貽朋友而欣愉。” 清 方文 《病中寄鄧柬之》詩:“藥裹但隨庭草積,學徒應共石田荒。”
成語(Idiom):石田(shí tián)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t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受人欺負、擺布或控制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田成語源自于《史記·平準書》,其意為受人擺布,無法自主決策。石田是指一種普通的石頭,沒有生命力,不能主動行動,只能被人擺布。因此,石田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被他人控制或操縱,無法自主決策和行動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石田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種關系或環境下無法自主決策和行動,被他人操縱或擺布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工作、學習、家庭、社交等各個方面的被動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石田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齊國有一位名叫石田的大夫,他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不顧國家利益,從事一些不正當的行為。最終,石田被人們所唾棄,成為一個被人擺布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石田屬于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形容詞“石”表示堅硬、無生命的狀態,名詞“田”表示被耕種、操縱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就像個石田,完全被老板擺布。
2. 她在婚姻中變得像個石田,失去了自主權。
3. 這個國家的政府完全控制了媒體,使其成為了一個石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石田”與無法自主決策和行動的狀態聯系起來,形象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石頭被人擺布的形象,將其與被人操縱的狀態聯系在一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被動狀態相關的成語,如“傀儡”、“馬前卒”等,以擴展對被動狀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像個石田一樣被別人欺負。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就像個石田,總是被同學們牽著鼻子走。
3. 高中生:考試成績決定了我未來的命運,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石田。
4. 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我感覺自己成了公司里的石田,完全被老板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