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牋
成語(Idiom):苔牋(tái xiān)
發音(Pronunciation):tái x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長期未有人使用的筆,比喻作者長期不得機會寫字或不被人重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苔牋是由“苔”和“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苔是指生長在石頭、樹木等地方的綠色植物,牋是指書寫的工具,即筆。苔牋原指因為長期不用而長滿了苔蘚的筆,后來引申為長期不得機會寫字或不被人重視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苔牋一詞常用于形容作者長期沒有機會寫字或作品長期不被人重視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作家長期沒有新作問世,或者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長期沒有得到認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苔牋這個成語的起源不太明確,但可能與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有關。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在寂靜的山林或僻靜的地方寫作,因此他們的筆可能長時間不被使用,最終長滿了苔蘚。這個比喻也可以理解為文人墨客長期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作品被冷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苔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作家的才華被埋沒了,他的作品都變成了苔牋。
2. 這幅畫長期被遺忘在角落里,已經成了一幅苔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苔牋”這個成語與長期不得機會寫字或不被人重視的情況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支長期不被使用的筆,上面長滿了苔蘚,象征著作者長期不得機會寫字或作品長期不被人重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成語相關的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創作環境和作品的傳世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好久沒有畫畫了,我的畫筆都變成了苔牋。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新書一直沒有出版,變成了一本苔牋。
3. 高中生:這幅畫長期被遺忘在角落里,已經成了一幅苔牋。
4. 大學生:我的論文一直沒有被發表,變成了一篇苔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