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契
基本解釋
舊指未向官府納稅加蓋官印的房地產等文契。 宋 鄭剛中 《論白契疏》:“買產之家,類非貧短,但契成則視田宅為己物,故吝惜官稅,自謂收藏白契,不過倍納而止。”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有以白契告首者,追賞及種種費用外,二倍稅焉。”《宋史·食貨志上二》:“﹝ 紹興 五年﹞初令諸州通判印賣田宅契紙,自今民間爭田,執白契者勿用。”
反義詞
成語(Idiom):白契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實際效果或結果的承諾或約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契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白意為“空白、無效果”,契意為“承諾、約定”。白契的含義是指沒有實際效果或結果的承諾或約定。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承諾虛假或不兌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契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口頭上許諾但實際上不履行的人。也可用于描述某些不可信賴的合同、協議或承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故事《白契之約》。故事中,有兩個商人訂立了一份合同,其中一個商人以一塊白布作為保證,承諾將在一個月內支付貨款。然而,一個月后,他卻以各種借口逃避支付。這個故事成為了白契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協議只是一紙白契,根本不會兌現。
2. 我們不能再相信他的承諾了,他總是白契。
3. 這份合同只是一紙白契,根本不能保證我們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白契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空白的契約,沒有任何實際效果或結果,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誠信、承諾相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不守信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答應幫我修車,但最后卻沒有做到,真是白契。
2. 初中生(13-15歲):他口口聲聲說要幫我提高數學成績,結果一點也沒有幫助,簡直就是白契。
3. 高中生(16-18歲):他以為只要答應了我就能騙到我的錢,但我不會上他的白契。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份合同明顯是一紙白契,我們應該拒絕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