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絀
成語(Idiom):疏絀(shū yìn)
發音(Pronunciation):shū y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行疏忽、不細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疏絀是由“疏”和“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疏”表示不密集、不緊密,而“絀”表示錯漏、疏忽。疏絀形容人做事不細心、不周到,容易犯錯誤或出現紕漏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疏絀常用于形容人的工作態度不認真、不細致,容易出現疏忽大意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或警告他人在工作或學習中要注意細節,避免犯錯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疏絀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的一段記載。公元前549年,魯國有位叫季孫行父的大夫,他在魯國任職多年,一直深受襄公的賞識。然而,有一次季孫行父在襄公的面前講話時,竟然連續說錯了三個字,這讓襄公非常生氣,認為季孫行父犯了大錯,表示他不再信任他。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疏絀”來形容人的言行疏忽、不細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疏絀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構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工作經常出現疏絀的情況,需要加強細心程度。
2. 在寫作業的時候,要避免疏絀,認真檢查每一個步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疏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織布時,因為疏忽大意,導致織品上出現了很多漏洞,這樣就可以聯想到疏絀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粗心大意”、“馬虎不細心”等,來拓展對于不細心、疏忽大意的描述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在考試的時候犯了一個疏絀,忘記了最后一道題。
初中生(12-15歲):老師批改作業時發現我寫的文章有很多疏絀的地方,需要重新修改。
高中生(15-18歲):為了避免疏絀,我在寫論文之前會反復檢查,確保沒有任何錯誤。
大學生及以上:在工作中,疏絀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時刻保持細心和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