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閫
基本解釋
郭門之外。借指京城以外的武將或文官。 晉 陸機 《至洛與成都王穎箋》:“ 機 以駑闇,文武寡施,猥蒙橫授,委任外閫,輒承嚴教。”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時 貞元 十年已后, 德宗皇帝 春秋高,理務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過。外閫節將動十餘年不許朝覲,死於其地不易者十八九。”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外閫朝紳,多出門下。”
成語(Idiom):外閫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k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超出限度、越出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閫是由“外”和“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外指超出、越出之意,閫指宮門的兩扇大門之間的空地。外閫原指宮門前的空地,后來引申為超出限度、越出規矩之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閫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超出常規,不受限制或規矩束縛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人超出職權或職責范圍,越權行事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了外閫的故事。公元前498年,魯國國君哀公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宰牛的人把牛角砍斷后扔到了宮門前的空地上。宰牛的人超出了規定的范圍,這個行為被認為是越出規矩,因此形成了“外閫”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外和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外閫。
2. 作為領導,我們要遵守規矩,不要越出外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將外閫分解為兩個部分,外和閫。外可以聯想到超出、越出,閫可以聯想到門前的空地。
2. 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宮門前的空地上,超出了門的范圍,形成了外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與規矩、限度相關的成語,如“越軌”、“脫韁之馬”等。
2. 閱讀相關的古代文獻,了解更多關于外閫的故事和引申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行為超出了老師的要求,他真是個外閫的孩子。
2. 小學生:小紅經常遲到,她的行為已經超出了學校的規矩,真是個外閫的學生。
3. 初中生:他的行為越權了,超出了他的職責范圍,這是個外閫的舉動。
4. 高中生:他的言論已經越出了言論自由的邊界,這是個外閫的舉動。
5. 大學生:政府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法律的范圍,這是個外閫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