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
基本解釋
[釋義]
(1) (動)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教徒向信奉的神行禮。禮拜堂。(作定語)
(2) (名)〈口〉星期。
(3) (名)〈口〉跟“天(日)、一、二、三、四、五、六”連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
(4) (名)〈口〉禮拜天的簡稱;即星期日;因基督教在這一天做禮拜。做禮拜。(作賓語)
[構成]
偏正式:禮〔拜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宗} (向神行禮) religious service
2.[口] (星期) week
3.[口] (星期中的某天) day of the week
4.(星期天) Sunday
詳細解釋
◎ 禮拜 lǐbài
(1) [week]∶星期
下禮拜
(2) [Sunday]∶星期日
今兒過禮拜
◎ 禮拜 lǐbài
(1) [religious service;worship]
(2) 古代禮拜節
問到人們何以禮拜并說出三個理由
(3) 行禮叩拜
不等宣詔,直至御前,朝上禮拜。——《西游記》
(1).古代禮節,對人施禮祝拜以示敬。 漢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號自紀禮拜。自后不自名何?備陰陽也。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見意,屈節卑體,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先拜手后稽首何?名順其文質也。《尚書》曰‘ 周公 拜手稽首’。” 陳立 疏證:“《周禮》九拜,所謂吉拜、兇拜是也。推之禮拜,則 殷 人宜先稽首后拜手。 周 人宜先拜手后稽首矣……凡臣見於君皆然。《洛誥》云‘ 成王 拜手稽首’者,此自 成王 特尊異 周公 ,非常禮,亦如平敵相拜始用頓首。而《左傳·文七年》 晉 穆嬴 乃頓首於 趙宣子 也。”參閱《周禮·春官·大祝》。
(2).信教者向神行禮致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何次道 往 瓦官寺 ,禮拜甚勤。”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詩:“晴空禮拜見真像,金毛玉髻卿云間。”《云笈七籤》卷五:“《耆舊傳》云:﹝ 雷平山 真人 許君 ﹞在此洞石壇上燒香禮拜,因而不起,明旦視形如生,壇今猶存。” 清 薛福成 《西人七日禮拜說》:“禮拜者,謂入禮拜堂拜 耶穌 也。”
(3).猶星期。連續排列的七天的計算單位。 茅盾 《手的故事》八:“壯丁上操快將兩禮拜了,立正稍息還沒操好,怎么能上前線!”
(4).猶星期。指星期天。 冰心 《兩個家庭》:“我走了進去,三哥站起來,笑著說:‘今天禮拜!’”
(5).猶星期。與“日、一、二、三、四、五、六”連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如:禮拜一、禮拜日(也作“禮拜天”)。
成語(Idiom):禮拜
發音(Pronunciation):lǐ b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拜是指尊敬、敬仰、敬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拜一詞源于佛教,原意為向佛教神像行禮,表示對神明的尊敬和崇拜。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對人的尊敬和敬重,包括對長輩、師長、長官等的尊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拜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尊敬和敬重之情,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學校、工作場所、家庭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拜一詞最初起源于佛教,佛教教徒在寺廟中向佛像行禮的儀式被稱為“禮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逐漸擴展到對他人的尊敬和敬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拜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禮”作為動詞,表示行禮,而“拜”作為賓語,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敬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長輩非常有禮拜之心。
2. 學生們禮貌地向老師行禮拜。
3. 在中國文化中,尊敬長輩是一種傳統的禮拜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拜”與向佛教神像行禮的儀式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詞語的基本含義。同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對他人的尊敬和敬重的場景,加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拜相關的成語,如“敬而遠之”、“敬重有加”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我的老師非常有禮拜之心。
2. 初中生:學生們應該懂得對老師行禮拜,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3. 高中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尊敬長輩是一種重要的禮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