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
基本解釋
(1).原始混沌之氣。《文選·傅毅<舞賦>》:“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極真氣也。”《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真剖割,通之而為一,離之而為兩,各有精專,是名陰陽。”
(2).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 太真夫人 者, 王母 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 婉羅 ,字 勃遂 。”
(3). 唐 楊貴妃 號。《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楊貴妃》:“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 唐 羅隱 《牡丹》詩:“日晚更將何所似, 太真 無力憑欄干。”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有傾國傾城之容, 西子 、 太真 之顏。”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豐若有餘,柔若無骨,嘖嘖 太真 、 飛燕 ,曠世兼長。”
(4).道教稱黃金為太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金》﹝釋名﹞引 陶弘景 曰:“仙方名金為太真。”
成語(Idiom):太真
發音(Pronunciation):tài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太過于真實或真誠,常常指過于天真無邪或過于直率無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太真一詞由“太”和“真”組成。太意味著過度或超過正常程度,真表示真實或真誠。太真這個成語指的是一個人過于天真無邪或過于直率無偽,缺乏世故和機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太真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對世界和人們的行為過于單純和天真,缺乏社會經驗和世故。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對人性和社會現實缺乏深刻理解的人,也可以用來贊揚那些純真善良、不做作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太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王褒傳》中的一則故事中。故事講述了王褒是一個過于直率和天真的人,他不善于應對世俗的權謀和圓滑的人際關系。因此,他在政治上遭到了失敗和打擊。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太真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太真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副詞“太”和形容詞“真”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真了,總是相信別人的好意。
2. 她的太真讓她在商業上吃了不少虧。
3. 這個孩子太真實了,從不說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太真這個成語:
1. 將“太真”這個成語與一個過于天真的人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象化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2. 將“太真”這個成語與其他含有“太”和“真”這兩個字的成語進行對比,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太真相關的成語,例如“太歲頭上動土”、“真知灼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真是太真了,總是相信別人的話。
2. 小學生:我覺得小紅太真了,她總是相信別人的承諾。
3. 中學生:他的太真讓他在社交場合顯得有些單純。
4. 大學生:她的太真使她在職場上有時顯得過于天真。
5. 成年人:他的太真讓他在商業交易中吃了不少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