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祀
基本解釋
(1).謂禘、郊、宗、祖、報五種祭禮。見《國語·魯語上》。
(2).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鄭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覽》卷五二九引《漢書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內外的五種神。《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 鄭玄 注:“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也。” 漢 王充 《論衡·祭意》:“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霤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門神》:“夫門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3).五類應享受祭祀的功臣。 漢 蔡邕 《獨斷》:“五祀之別名:法施於民則祀,以死勤事則祀,以勞定國則祀,能御大災則祀,能捍大患則祀。”
成語(Idiom):五祀(wǔ sì)
發音(Pronunciation):wǔ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五次祭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祀指的是古代中國帝王每年進行的五次祭祀儀式,分別是春祭、夏祭、秋祭、冬祭和歲祭。這些祭祀儀式是為了祈求豐收、祈福和感謝祖先的恩德。五祀成語用來形容非常恭敬地祭祀祖先,也用來比喻非常虔誠地尊敬和紀念前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祀成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對祖先或前輩的尊敬和紀念,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非常虔誠地進行某項活動或儀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周朝時期。周朝的君王非常重視祭祀儀式,每年都會進行五次祭祀,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這種恭敬的態度被后來的人們所稱贊和推崇,形成了成語“五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祖先非常恭敬,每年都會舉行五祀儀式。
2. 這個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五祀儀式,以表達對先賢的尊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五次祭祀”這個意象相聯想來記憶五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五次祭祀的場景,以及他對祖先的虔誠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祭祀儀式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家都會舉行五祀儀式,感謝祖先保佑我們平安幸福。
2. 初中生:學校的校訓是“五祀至誠”,意味著我們要對學習、對老師都要非常虔誠。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先賢的教誨,用行動來實現五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