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
基本解釋
(1).指《春秋》。因其記載 春秋 魯國 十二公的史事,故稱。一說,指六經,六緯,或《易》上、下經加十翼。《莊子·天道》:“ 孔子 西藏書於 周 室……往見 老耼 ,而 老耼 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説。” 陸德明 釋文:“説者云:《詩》、《書》、《禮》、《樂》、《易》、《春秋》之經,又加六緯合為十二經也。一説云:《易》上、下經并十翼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按: 陸 引前二說,恐非。因先 秦 無緯書;《易》之十翼成書于 漢 代。
(2).指儒家的十二部經書。 唐文宗 時在國子學立石,刻《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十二經。參閱 清 成瓘 《篛園日札》卷五。
(3).即十二經脈。《素問·診要經終論》:“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王冰 注:“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則十二經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 唐 張守節 正義:“《八十一難》云:‘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輸為原也。’”
英文翻譯
1.【醫】the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
成語(Idiom):十二經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èr j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十二種經書,指古代儒家經典的總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二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總稱,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儀禮》、《樂經》、《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國語》和《論語》。這些經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學術研究、教育教學、文化交流等場合中,可以使用“十二經”來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研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二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學派。儒家經典的編撰和整理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多代儒家學者的努力,最終形成了現存的十二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二經的結構是“數詞(十二)+ 名詞(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習十二經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2. 他對十二經的研究造詣非常深。
3. 作為一名學者,他熟讀十二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十二經”拆分為“十二”和“經”兩個部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將每本經書的名稱和內容進行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對于對十二經感興趣的人,可以深入研究每本經書的內容,了解其思想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正在學習《論語》,這是十二經中的一本經書。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背誦《詩經》,這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一。
3. 高中生:我對《春秋》的注釋很感興趣,想深入研究一下。
以上是關于中國詞語“十二經”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