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杪
基本解釋
◎ 木杪 mùmiǎo
[treetop] 樹梢
詳細解釋
樹梢。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唐 柳宗元 《閔生賦》:“雄虺蓄形於木杪兮,短狐伺景於深淵。” 元 薩都剌 《相逢行贈別舊友治將軍》:“鳳笙換曲曲未終,天風木杪吹晨鐘。”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皇舅墓》:“ 至正 辛卯,中原大水,舟行木杪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踴身一躍,直上木杪。”
成語(Idiom):木杪
發音(Pronunciation):mù m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木杪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的是樹木的頂端或山林的深處。在引申意義上,木杪也表示事物或人物的最高點或最深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杪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木”和“杪”。其中,“木”指樹木,“杪”指樹木的頂端或山林的深處。木杪的成語意義是指事物或人物的最高點或最深處。它形象地描述了樹木的頂端或山林的深處,代表著事物的極限或極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木杪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某個事物或人物的極限狀態。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能、能力或成就到達了頂峰,表示他已經達到了最高點;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現象的發展到了極限,表示已經達到了最深處。木杪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于寫作、演講或討論中,以增加表達的藝術性和修辭效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杪一詞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故事,它是根據樹木的生長特點和山林的景象而來的。樹木生長的頂端是樹木的極限,而山林的深處則是山林的最隱蔽之處。因此,人們將樹木的頂端和山林的深處比喻為事物或人物的最高點或最深處,形成了木杪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木杪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能已經達到了木杪,無人能及。
2. 這個公司的發展已經到了木杪,再往上提升就很困難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樹木和山林的形象聯系來記憶木杪這個成語。想象一棵高大的樹木,樹頂上的枝葉幾乎觸摸到天空,這是樹木的頂端,也是它的極限。另外,想象一片茂密的山林,深處的景象隱蔽而神秘,這是山林的最深處,也是它的極限。通過與這些形象聯系,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木杪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自然景象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對漢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例如“云開見日”、“水落石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畫畫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我的畫技已經達到了木杪。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籃球技術已經達到了木杪,無論對手如何防守都無法阻止他得分。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學生在高考中取得了滿分,他的成績已經達到了木杪,非常令人羨慕。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項目的發展已經到了木杪,再往上提升就需要更多的投資和資源支持。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的演講技巧已經達到了木杪,每次演講都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以上是關于中國成語“木杪”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