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恨
成語(Idiom):違恨(wéi hèn)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éi h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背道義,引起憤恨和不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違恨是由“違背”和“恨”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表示違背道義或引起他人的憤恨和不滿。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的行為不合理、不公正或不道德,導致他人對其產生憎惡和敵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違恨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某人違背道義的行為,引起他人的憤恨和不滿。可以用于描述社會不公、個人不道德的行為,以及對這些行為的不滿和抵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違恨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一個故事。相傳,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國家的國君為了滿足私欲,違背了自己的承諾,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憤恨和不滿。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違恨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違恨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違恨了道義,引起了眾人的憤恨。
2. 這個政府的腐敗行為違恨了人民的期望,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違恨這個成語。可以將“違恨”這個成語想象成一個人違背了道義,引起了他人的憤恨和不滿的場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和社會評論來進一步了解違恨這個成語的使用場景和實際應用。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道義、道德和社會倫理有關的成語,以拓展對這一領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的作弊行為違恨了考試的規(guī)則,引起了老師和同學的不滿。
2. 初中生(13-15歲):政府的腐敗行為違恨了人民的期望,引起了公眾的憤恨。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公司的不公平待遇違恨了勞動者的權益,引起了工人的憤恨。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政治家的虛偽言行違恨了選民的信任,引起了公眾的不滿和抵制。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違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