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突犀
成語(Idiom):骨突犀
發音(Pronunciation):gǔ tú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骨頭堅硬,象犀牛的角一樣堅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喻人的性格堅毅,意志頑強,不易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意志力堅定不移,不屈不撓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南史·梁紀》中的一則故事。據說,梁武帝時期,有位名叫陳思王的將軍,他的性格堅毅,意志力非常堅定。有一次,陳思王在戰斗中受了重傷,但他并沒有放棄,堅持戰斗到底,最終取得了勝利。因為他的骨頭堅硬,象犀牛的角一樣堅固,所以后來人們用“骨突犀”來形容他的性格和意志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骨”、“突”和“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意志力真是骨突犀,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持下去。
2. 面對挑戰,我們要像骨突犀一樣堅定不移,永不放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的意思和故事聯系起來,想象陳思王在戰斗中受傷但堅持戰斗的情景,以及他的堅毅性格,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梁代的歷史,了解陳思王和他的戰績,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鐵杵磨成針”、“堅忍不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意志力真是骨突犀,每天都能堅持寫作業。
2. 初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像骨突犀一樣堅定不移,努力學習。
3. 高中生:他的毅力真是骨突犀,考試前夕還能保持冷靜,不被壓力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