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謾辭嘩說(mán cí huá shuō)
發音(Pronunciation):mán cí huá sh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胡亂、妄自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謾辭指的是胡亂的、不負責任的言辭,嘩說指的是喧嚷、嘈雜的說話聲。謾辭嘩說形容人胡亂發表言論,不顧事實和道理,沒有根據和依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謾辭嘩說常用于批評、諷刺、警示等語境中,用來形容那些沒有根據和依據的胡言亂語,特別是在公眾場合中。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政治家的虛偽言辭、或者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評論和評論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唐朝,有一位名叫劉禹錫的文學家,他的才華和口才非常出眾。有一次,他在宴會上遇到了一個自稱是大文學家的人,這個人自稱自己的才華不輸給劉禹錫。劉禹錫決定與他比試一下,于是他們開始了辯論。劉禹錫以真實的事實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觀點,而那個自稱是大文學家的人卻只是胡言亂語,沒有任何根據和依據。最后,大家都看出了他的謾辭嘩說,不再理會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謾辭嘩說由“謾辭”和“嘩說”兩個詞組成,謾辭指的是胡亂的、不負責任的言辭,嘩說指的是喧嚷、嘈雜的說話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謾辭嘩說,完全沒有任何根據和依據。
2. 這位政治家的演講充滿了謾辭嘩說,讓人無法相信他的諾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處,對著下面的人群發表胡亂的言論,喧嚷嘈雜的聲音響徹整個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胡言亂語”、“無稽之談”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的小明總是謾辭嘩說,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那個政治家在演講中謾辭嘩說,不值得相信。
3. 高中生:媒體的報道充滿了謾辭嘩說,我們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