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識
成語(Idiom):惡識(è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è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人心險惡、狡詐狠毒的深刻認識和警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惡識是由“惡”和“識”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惡意指人的心思陰險毒辣,不顧道義;識即認識、了解。惡識意指對人心險惡、狡詐狠毒的深刻認識和警惕。它是用來形容對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以防止受到他人的欺騙和傷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惡識通常用于形容對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可以用來形容在生活和工作中對他人的真實動機和意圖進行獨到的判斷和洞察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惡識這個成語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的一則故事。昭公二十六年,楚國的子反被秦國的使者韓成帶到秦國。韓成向秦穆公誣告子反說他要借助秦國的力量來奪取楚國的政權。秦穆公相信了韓成的話,將子反囚禁在秦國。后來子反被釋放回楚國,他對自己在秦國的遭遇感到非常憤怒,于是寫信給楚國的宰相子產,借助此信揭露了韓成的陰謀。子產看了信后深有感觸,便寫了一篇《惡識》來形容對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惡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人心的惡識讓他在商場上屢屢避免了陷阱。
2. 他的惡識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出別人的真實意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處,手持一把望遠鏡,仔細觀察著周圍的人們。這個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惡識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章來進一步了解和應用惡識這個成語。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等,來擴展你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我們要有惡識,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
2. 初中生:在網絡上要保持惡識,不要輕易泄露個人信息。
3. 高中生:讀書時要有惡識,不要輕易相信教材中的觀點,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