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臡
成語(Idiom):麋臡(mí ní)
發音(Pronunciation):mí n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容貌或形狀奇特,或者形容事物的樣子獨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麋,古代指麋鹿,形狀奇特;臡,指臀部。麋臡形容人的容貌或形狀奇特,也可形容事物的樣子獨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形容人的容貌或形狀,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獨特樣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相貌奇特、形狀古怪,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樣子獨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周本紀》中有一則關于麋鹿的故事。相傳,周公旦在封禪之前,曾遇到一只麋鹿,形狀奇特,容貌非常美麗。周公旦看到后,感嘆道:“此鹿非常,何名麋臡?”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為“麋”,后一個字為“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相貌奇特,可以用麋臡來形容。
2. 這個建筑的形狀獨特,真是麋臡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麋鹿的形狀,尾巴像臀部一樣獨特,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化中對麋鹿的意象和象征,以及其他形容人或事物特點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只麋鹿的臀部像一個大花瓶,真是太麋臡了!
2. 初中生:他的臉上有一塊麋臡的胎記,看起來很獨特。
3. 高中生:這幅畫的線條很麋臡,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
4. 大學生:他的設計作品真是麋臡之作,引人注目。
5. 成人:這個建筑的外形非常麋臡,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