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蕩
基本解釋
放任不受拘束。 唐 柳宗元 《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性開蕩,進交大官,不視齒類;挾同列,收下輩,細大畢歡。”
開闊舒展。 明 李東陽 《<北上錄>序》:“神爽飛越,心胸開盪。”
成語(Idiom):開蕩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開闊、寬廣、暢通無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事物的面積或空間廣闊,沒有障礙或束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地勢、河流、道路等寬廣開闊的景象,也可用來形容心胸開闊、胸懷寬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四年》載有一則故事。當時,齊國的公子光和燕國的太子丹在一次狩獵中共同發現了一片開闊的原野,兩人都對此地的景色贊嘆不已,由此形成了“開蕩”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開蕩的田野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結果。
2. 他的胸懷開蕩,樂于助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開蕩”聯想為一片廣闊的原野,沒有任何障礙,心情愉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開闊眼界”、“心胸開闊”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喜歡在開蕩的田野上放風箏。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心胸開蕩,對每個人都很友善。
3. 高中生(16-18歲):這座城市的道路寬廣開蕩,交通便利。
4. 大學生及成年人:只有心胸開蕩,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開蕩”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