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德
成語(Idiom):時德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適時的德行和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時德是由“時”和“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時”表示適時、合適的意思,“德”表示德行、品質的意思。時德的基本含義是指在適當的時機表現出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時德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道德。它可以用來夸獎一個人在困難或重要的時刻能夠正確、恰當地行事,以及在道德準則上的堅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時德最早出自《史記·韓非子列傳》。故事中,韓非子向齊威王講述了一個關于時德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做“燕昭王”的君王,他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常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決策,因此被稱為“時德”。這個故事成為了時德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時德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危機時刻表現出了時德,幫助了很多人。
2. 這個領導在處理困難問題時總是能夠展現出時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時”和“德”兩個字分別與“適時”和“良好品德”進行聯想,來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德相關的成語,如“時來運轉”、“德高望重”等,以擴展對時德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考試前夜幫助同學復習功課,展現出了時德的品質。
2. 初中生:她在班級紛爭中選擇公正的立場,顯示出了時德的行為。
3. 高中生:他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幫助困難的同學,彰顯了時德的精神。
4. 大學生:在社會競爭中,他始終堅守道德底線,展現出了時德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