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士
基本解釋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儀禮·鄉(xiāng)射禮》:“記大夫與,則公士為賔?!?鄭玄 注:“公士,在官之士。”《禮記·玉藻》:“公士擯,則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為賓也?!?孔穎達 疏:“公士擯者,謂正聘之時則用公家之士為擯。”
(2).公正之士。《荀子·不茍》:“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也?!?楊倞 注:“謂於事之中有分爭者,不以私害之,則可謂公正之士也?!?br>(3).武功爵名。 戰(zhàn)國 時 秦 商鞅 變法,制訂二十等爵,用以獎勵軍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僅高于士卒。 漢 同 秦 制。后代亦或沿用。《商君書·境內》:“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 顏師古 注:“言有爵命,異於士卒,故稱公士也?!薄侗笔贰の杭o三》:“秋七月癸丑,以皇太子立,詔賜人為父后者爵一級,為公士;曾為吏屬者爵二級,為上造?!薄独m(xù)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丙申,賜諸道高年百二十七人爵為公士?!?br>(4).復姓。 漢 有 公士不害 。見《通志·氏族四》。
成語(Idiom):公士
發(fā)音(Pronunciation):gōng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有才德的人,有公正正直的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士是由“公”和“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指人品正直;“士”表示有才德的人。公士指的是具有公正正直品質,有才德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士一詞常用于贊美有道德高尚、才德出眾的人,也可用于指導和激勵自己或他人追求高尚的品質和才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襄公十四年》篇。故事中,齊國大夫季札因被人誣陷,被廢黜為庶人。他雖然失去了官位和榮耀,但仍然保持著高尚的品質和才德,沒有因此而改變。這個故事表達了公士的品質是與身份地位無關的,是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和追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士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真正的公士,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表現出公正正直的品質。
2. 只有成為一個公士,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公士”兩個字的發(fā)音,將“公”字與公正、公平聯系在一起,將“士”字與才德出眾的人聯系在一起。同時,可以通過故事起源中的季札的故事,來加深對公士含義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公士相關的成語,如“忠良之士”、“忠貞不渝”等,來拓展對高尚品質和才德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公士,為社會做出貢獻。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公士,我們應該勇于正義,不袖手旁觀。
3. 高中生:只有成為一個公士,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公士,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5. 成年人: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公士的品質,堅守正義和道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