賕吏
成語(Idiom):賕吏 (qiú lì)
發音(Pronunciation):qiú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貪污受賄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賕吏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賕指財物,吏指官員。賕吏一詞指的是貪污受賄的官員,特指以職務之便,利用權力從中謀取私利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賕吏一詞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腐敗的官員??梢杂糜谂u腐敗現象、警示公務員廉潔從政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一則故事:秦始皇時期,有一位官員叫虞卿,他在擔任官職期間貪污受賄,被人告發后,秦始皇決定貶斥他,但虞卿卻找到宰相趙高行賄,最終逃脫了懲罰。這個故事中的虞卿就是一個典型的賕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賕吏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的賕吏層出不窮,嚴重敗壞了政治生態。
2. 我們必須加強監督力度,嚴懲賕吏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賕吏分解記憶,賕字可以聯想為財物,吏字可以聯想為官員。然后再將貪污受賄的官員與賕吏聯系起來,形成記憶圖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腐敗問題的信息,包括反腐斗爭的歷史和重要性,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當賕吏,要做一個廉潔的好公民。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加強反腐教育,培養學生的廉潔意識,不做賕吏。
3. 高中生:賕吏行為嚴重損害社會公信力,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現象。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離賕吏行為,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