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àn shēn bù suí ㄅㄢˋ ㄕㄣ ㄅㄨˋ ㄙㄨㄟˊ半身不遂
◎ 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hemiplegia] 亦作“半身不隨”,又名“偏枯”。身體一側麻痹,通常為中風后遺癥,亦有先覺手足麻木,逐漸形成者。中醫指偏癱
詞語解釋
bàn shēn bù suí ㄅㄢˋ ㄕㄣ ㄅㄨˋ ㄙㄨㄟˊ半身不遂
病名。半身癱瘓,多由腦內出血所引起。 唐 陳子昂 《為義興公陳請終喪第二表》:“半身不遂,手節拘急;行步飲食,須人扶助。” 楊朔 《桃樹園》:“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數了,半身不遂,兩條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樹枝,癱在炕上不能動彈。”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半身不遂
成語(Idiom):半身不遂 (bàn shēn bù suí)
發音(Pronunciation):bàn shēn bù s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身體一部分不靈活或無法動彈,比喻某人遭受了身體上的嚴重損傷或疾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半身不遂”是由“半身”和“不遂”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半身”指的是身體的一部分,而“不遂”表示行動受限或無法自如。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受傷或患病后,身體的一部分無法正常活動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身體上的嚴重損傷或疾病,表達對病患的同情或遺憾之情。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在某方面能力受限,無法完全發揮自己的才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半身不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公子重耳因受到貴族之間的爭斗影響,被貴族囚禁,并將他的腿砍斷。重耳逃脫后成為了魯國的君主,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魯國重新崛起。這個故事成為了“半身不遂”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是“半身”,修飾語是“不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一次車禍中受傷,導致半身不遂。
2. 這位運動員因為膝蓋受傷,現在只能半身不遂地行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身體被切成兩半,其中一半無法動彈,形象地表示出“半身不遂”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成語,例如“病入膏肓”、“病從口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跳舞時不小心摔倒,導致腿部受傷,現在只能半身不遂地行走。
2. 初中生:她在比賽中受傷,腰部受損,導致半身不遂,但她依然堅持訓練,取得了好成績。
3. 高中生:這位運動員在比賽中受到嚴重的膝蓋損傷,導致半身不遂,但他并沒有放棄,積極康復并重返賽場。
4. 大學生:他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導致半身不遂,但他通過堅強的意志力和康復訓練,逐漸恢復了自己的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