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型
成語(Idiom):雛型(chú xíng)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初步形成的樣子或模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雛型是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初步形成的樣子或模型。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事物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本特征和潛力。雛型常常指示事物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雛型常用于描述創新、發展和變革過程中的初步成果,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初步形態。適用于各種領域,如科技、藝術、經濟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雛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當時,晉國的公子重耳率軍攻打齊國,齊國的君主齊桓公為了防備晉國的進攻,派遣使者到晉國調查情況。使者回來后告訴齊桓公說:“晉國的軍隊只是一個雛型,還沒有完全成熟。”從此以后,人們開始使用“雛型”來形容事物的初步形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雛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還只是一個雛型,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投入使用。
2. 這幅畫是著名畫家的雛型作品,后來成為了一幅名畫。
3. 這個發明只是一個雛型,還需要經過多次實驗才能實現商業化生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雛型”想象成一個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鳥,它還沒有長大,但已經具備了鳥的基本特征,代表著事物的初步形態。可以通過這個形象來記憶“雛型”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雛鷹展翅”、“雛鳳清于老鴉”。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可以進一步豐富對“雛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繪畫作品還只是一個雛型,還需要老師的指導來完善。
初中生:我們班的科技創新項目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雛型,接下來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高中生:這個創業計劃只是一個雛型,我們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努力來實現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