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
(2) (名)特指末伏。
[構成]
偏正式:三(伏
英文翻譯
1.(初、中、末伏的總稱)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詳細解釋
◎ 三伏 sānfú
(1)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竇娥冤》
(2)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專指末伏
(1).即初伏、中伏、末伏。農歷夏至后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為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冻鯇W記》卷四引《陰陽書》:“從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謂之三伏?!?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三伏漸終,九夏將謝?!?宋 梅堯臣 《中伏日永叔遺冰》詩:“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清 方文 《張道人園居歌》:“今年暑熱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罚骸叭?,還有三八二十四個秋老虎哩?!?br>(2).指末伏。農諺:“頭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頭種菉豆?!?br>(3).三面埋伏;三重伏兵?!蹲髠鳌る[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師,前后擊之,盡殪” 唐 孔穎達 疏:“衷 戎 師者,謂 戎 師在三伏之中?!薄?a href="/r_ci_54f8e30846aa2037f43c1b2e69b6b054/" target="_blank">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令 高彥崇 、 渾日進 、 李光逸 設三伏以待?!薄?a href="/r_ci_54f8e30846aa2037f43c1b2e69b6b054/" target="_blank">新唐書·北狄傳·契丹》:“ 張九節 為三伏伺之, 萬榮 窮,與家奴輕騎走 潞河 東?!?/p>
成語(Idiom):三伏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夏季的三個“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伏是中國農歷夏季的三個節氣,分別是夏至前后的10天、20天和30天。這個時期氣溫高、天氣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成語“三伏”用來形容酷熱難耐的天氣和極度悶熱的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夏季極度炎熱的天氣和環境,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極熱天氣下的不適和疲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伏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天文學。古人認為夏至后,太陽直射地面,天氣最熱,人們容易中暑。因此,人們在這個時期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避免中暑。后來,人們將夏季的三個節氣統稱為“三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夏天的三伏讓人感到異常燥熱。
2. 炎熱的三伏天里,人們都喜歡躲在空調房里避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夏季三個節氣的名稱來幫助記憶成語“三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農歷節氣和傳統節日的知識,以及如何在夏季保持健康和防暑降溫的方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太陽真大,感覺像是三伏天一樣熱。
2. 初中生:三伏天里,我喜歡去游泳池里消暑。
3. 高中生:三伏天的高溫天氣讓人感到疲憊不堪。
4. 大學生:三伏天的炎熱天氣里,我喜歡去圖書館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