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始作俑者
發音(Pronunciation):shǐ zuò yǒng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一事件或行為的發起人,也可以指引發問題或麻煩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始作俑者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做藺相如的人,他是秦朝的一位大臣。有一天,藺相如在宮廷中看到了一個俑人,他覺得非常好奇,于是他決定自己制作一個俑人。他制作的俑人非常逼真,以至于其他人都以為它是真人。然而,這個俑人引發了一系列的麻煩和問題,最終導致了一場災難。因此,始作俑者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那些引發問題或麻煩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引發問題或麻煩的人,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不負責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始作俑者的故事源自中國古代的歷史傳說,具體的來源和故事細節已經無法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始作俑者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始(開始)、作(制作)、俑(俑人)、者(人)。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開始制作俑人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他的錯誤決策,我們就不會遇到這么多麻煩。
2. 這個公司的始作俑者是他,他的錯誤決策導致了公司的破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始作俑者”與藺相如的故事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藺相如制作了一個俑人,結果這個俑人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麻煩,從而記住始作俑者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故事,了解更多有趣的成語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級里的始作俑者,經常搞惡作劇。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成為始作俑者,浪費別人的時間。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是始作俑者,他的腐敗行為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
4. 大學生:我們決不能成為始作俑者,應該要負責任地對待我們的行為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