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德
基本解釋
過錯;罪過;失誤。《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宋書·桂陽王休范傳》:“先帝寢疾彌年,體疲膳少,雖神照無虧,而慮有失德。”《宣和遺事》前集:“南朝天子失德,我興兵來此吊伐。” 鄒韜奮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六:“對于團體的缺點知而不說,或說而不想辦法,也是失德。”
成語(Idiom):失德(shī dé)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道德敗壞,失去了良心和原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德是由“失”和“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嚴重下降,做出了違背道德原則的事情。這個成語強調一個人失去了良心和原則,行為不端,有傷風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德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和指責那些背離道德的人或行為。可以用于譴責貪污腐敗、違法犯罪、欺騙欺詐等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一書中。故事講述了昭公問晏子:“臣聞失德不死,于人乃死。失德而不死者,何也?”晏子回答:“失德者,天下之大失也。失德而不死者,上天之所以存諸。”此故事強調了一個人失去道德就是最大的損失,失去道德的人不值得活在世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表示一個人的道德敗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完全失德了。
2. 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真是失德至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失德”與“失去道德”相聯系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將其與一些道德故事或道德準則相聯系,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相關的成語,如“品行不端”、“道德淪喪”等,以拓展對道德觀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真是失德!
2. 初中生:那個學生作弊考試,完全失德了。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貪污了大量公款,實在是失德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