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識
基本解釋
看后即記住。 唐 韓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矣。”原注:“識,音志。”
成語(Idiom):目識(mù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mù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眼力高,能夠辨別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識一詞源自《莊子·內篇·天地》:“目識之所見,非所見也。”意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看到的。這里的“目識”指的是人們通過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但并不代表就能夠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因此,“目識”成語形容人眼力高,能夠辨別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辨別能力。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對于事物的看法和判斷非常準確,能夠看穿事物的本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識一詞來源于莊子的《天地》一章。莊子在這一章中以“目識”來講述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并提出了“目識之所見,非所見也”的觀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目識為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目識為形容詞,表示具有辨別力高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目識非常準確,一眼就能看出事物的本質。
2. 這個專家的目識很獨到,他能夠看出問題的根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目識”這個成語的發音“mù shí”,來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可以將“目識”聯想為“目瞪口呆”,表示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得很清楚。通過這個聯想,可以記住“目識”表示眼力高,能夠辨別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目不識丁”、“目光如豆”等,來擴展對于目識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目識非常好,能夠看出誰在說謊。
2. 初中生:她的目識很犀利,一眼就看出了這個問題的關鍵。
3. 高中生:這位教授的目識非常敏銳,能夠看透學術問題的本質。
4. 大學生:他的目識讓人佩服,能夠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做出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