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察
成語(Idiom):體察(tǐ chá)
發音(Pronunciation):tǐ c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觀察、察覺事物的細微之處,理解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體察是一個動詞,意為通過觀察、察覺來理解和感受事物的細微之處,尤其是對他人的心情和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體察強調的是對細節的關注和對他人感受的體驗,是一種關心和關愛的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體察常常用于描述人對他人的關心和體諒,尤其在人際關系中非常重要。可以用于描述領導對下屬的關心、朋友之間的體貼、家人之間的照顧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體察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晉國的大夫子貢因為害怕被人陷害,不敢到外面走動。他的學生孟獻子看到了這一點,便用一塊黃金引誘他出門,并說服他不用擔心被人害怕。子貢因此對孟獻子非常感激,并說:“吾與子不孰能諂也,諂而已矣。子曰‘體察乎!’巧言令色而已矣。”意思是說,自己只會奉承,而孟獻子卻能夠體察到他內心的恐懼。從此以后,“體察”這個詞開始被用來形容人對他人的細心觀察和體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體察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體”是動詞,“察”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體察員工的辛勞,給予了他們應有的獎勵。
2. 他非常體察別人的感受,總是能夠給予適當的關心和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體察”的技巧可以是聯想記憶。可以將“體察”聯想成“體貼”。體貼和體察在意思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關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通過將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體察”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體察”,可以進一步研究相關的成語,如“體恤”、“體貼入微”等,以擴展對“體察”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體察到我不舒服,就給我安排了休息。
2. 初中生:她非常體察我的心情,總是在我難過的時候陪伴我。
3. 高中生:他能夠體察到我內心的困惑,給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議。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上,體察他人的情緒非常重要,可以增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5. 成年人:體察他人的需求是一個好領導的基本素質,可以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